刘志英莫:斯科郊外的红色记忆:中共六大会址探访与思考
2025年11月7日19:00,西南大学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中心在302会议室成功举办了第148次学术沙龙活动。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刘志英老师为大家带来了题为“莫斯科郊外的红色记忆:中共六大会址探访与思考”的主题讲座,与师生们分享了国庆莫斯科之行的见闻与感悟,本次讲座由陈志刚副教授主持,近50余名师生参与了讲座。

刘志英老师从中共六大会址的修复、纪念馆的基本概况、探访的思考三大方面为师生们进行了分享。首先刘老师详尽梳理了中共六大会址的修复历程。该会址坐落在俄罗斯莫斯科州的五一村,原有建筑历经沧桑,破损严重。在中俄两国领导人的共同倡导下,双方于2013年达成了一项为期49年的租赁合约,中方承担修复工作,并遵循“修旧如旧”的准则。修复工程于2016年7月4日圆满完成,并向公众开放。刘老师指出,这一项目不仅是中共党史遗迹保护的关键海外工程,更是中俄两国深厚友谊和战略协作的显著标志。
接着,刘老师细致阐述了中共六大纪念馆的基本情况。馆内的常设展览涵盖“六大前形势”、“会议筹备与召开”等多个部分,通过还原的历史档案、文件和图表,生动展现了1928年会议的历史背景。她着重提出,纪念馆客观地展现了六大作为唯一一次在国外召开的全国代表大会的独特地位,为研究中国共产党与共产国际的关系、总结中国革命经验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和史料平台。
最后,刘老师分享了她对于参观六大会址的深刻见解。她认为,亲临现场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中国革命与全球共产主义运动的交织关系。通过对比六大历史决策与中国革命最终胜利的轨迹,我们更能体会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至关重要性。她总结认为,会址的修复与开放不仅是对历史的缅怀,也是深化中俄人文交流、促进合作的重要桥梁,其蕴含的历史经验与教训对当今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会议氛围热烈,与会师生围绕中俄关系、中国共产党内工人阶级与知识分子的角色等议题展开了长达一小时的深入探讨。刘志英老师特别强调,在历史研究方面,我们不仅应深入书本知识,更应身体力行,带着历史的记忆亲临现场,以获得更为深刻的感悟。最终,会议在一片热情洋溢的氛围中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