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卫东:全球化视野——外贸货品的易代与中外格局的演变
2025年11月10日14:30,北京大学历史学系郭卫东教授应邀在西南大学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中心302会议室作了题为“全球化视野——外贸货品的易代与中外格局的演变”的主题讲座。本次讲座由历史文化学院院长赵国壮教授主持,40余名师生参与了讲座。

在此次讲座中,郭卫东教授重点梳理了从古代丝绸到近代茶叶的外贸主导货品更迭过程及其引发的深远历史影响。讲座指出,古代中外交往以丝绸贸易闻名,但其地位在近代发生了根本性转折。自1559年威尼斯文献首次记载后,茶叶经由荷兰人于1606年首次传入欧洲,并逐渐发展为席卷全球的大宗商品。这一转变的核心体现于垄断对华贸易的英国东印度公司,其进口货值中茶叶占比从18世纪中的56%飙升至1761年的92%,到该公司解散前,茶叶甚至成为其从中国进口的唯一货品,为英国国库贡献了十分之一的收入,并构成了东印度公司的全部利润,标志着“茶叶世纪”的来临。
郭教授进一步阐释,茶叶贸易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更是一股强大的政治力量。例如,1773年英国的《茶叶法案》直接引发了北美的“波士顿倾茶事件”,成为美国独立战争的重要导火索,这片来自东方的树叶竟在遥远的新大陆触发了一场大革命。与此同时,贸易格局也随之演变,数据显示,到19世纪20年代末,英国在对华贸易中已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占比高达71%。郭教授指出从丝绸到茶叶的外贸货品易代,不仅是商品种类的简单变化,更是中西经济力量消长、全球贸易网络形成与国际政治格局演变的集中体现。

互动环节中,赵国壮教授首先对讲座内容进行了精炼总结,强调历史研究需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在全球化视野下探寻历史脉络。随后,现场师生围绕“传教士在中西方物品交流中的角色”“外贸货品的时代变迁与中外格局演变的特征及规律”等问题,与郭卫东教授展开深入交流。整场沙龙在热烈而富有启发性的讨论中圆满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