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0日19:30,西南大学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中心在302会议室成功举办了第145次学术沙龙活动。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陈廷湘老师为大家带来了题为“语言学转向对历史学的影响及应对”的主题讲座。本次讲座由历史文化学院赵国壮院长主持,近50余名师生参与了讲座。
在本场讲座中,陈廷湘教授向与会师生阐述了语言学转向对历史学领域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及相应对策。他指出,这一挑战本质上是关于史学理论和方法论的深刻反思。语言学转向为历史学带来的最显著变革,在于推动历史学整体向后现代主义倾斜,其中新文化史观的兴起成为这一趋势的典型体现。陈教授强调,每个时代皆有其特定的历史语境与语言表达方式,人们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会形成相应的物质条件与价值观念。在观察人类行为与社会互动时,不应仅停留于表象,而应深入探求行为背后所蕴含的价值理念与意义结构,并借助历史叙事语言对碎片化的历史事件进行整合与阐释。他进一步指出,在历史研究中,叙述与解释实为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一认识对我们进行历史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此外,陈教授就当代历史类作品的社会影响力展开探讨,提出历史研究者在面对语言学转向的潮流时,仍应恪守学术“本分”,秉持严谨的考据精神,深入思考语言在中国漫长历史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在互动环节中,主持人赵国壮院长首先对本次讲座内容进行了总结。他指出,语言学转向对历史研究最重要的意义,在于促使研究者不断反思自身的研究实践;强调历史研究不仅需要扎实的实证工作,也离不开理论层面的深入思考,同时还应具备现实关怀与社会意义。随后,在场师生围绕“不同时代语言体系对历史研究的影响”“概念史研究的方法与路径”以及“小语种在历史研究中的价值与运用”等议题,与陈廷湘教授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交流。整场活动在浓厚的学术氛围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