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中心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要览 > 通知公告 > 正文
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联合主办学术座谈会 获中共重庆市江津区委宣传部致信感谢
发布时间:2025-10-31 来源: 作者:   浏览次数:

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联合主办学术座谈会 获中共重庆市江津区委宣传部致信感谢

876C3



10月26日,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铭记历史 开创未来”津沙抗战文化学术座谈会在重庆市江津区白沙镇聚奎书院成功召开。本次座谈会由中共重庆市江津区委宣传部、中共重庆市江津区委党史研究室、重庆市江津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重庆市江津区白沙镇人民政府、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主办,由重庆市历史学会、重庆市重庆史研究会、重庆市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研究会、西南大学指导。会后,中共重庆市江津区委宣传部特向西南大学发出感谢信,对学校为举办此次高规格学术活动作出的重要贡献表示感谢。

1E268


信中指出,30余名来自全国高校和党史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通过学术研讨,形成了具有权威性的学术成果,推动津沙文化区从地方记忆符号跃升为全国抗战文化研究的重要节点。信中还回顾了“津沙文化区”的重要历史地位。抗日战争时期,随着国民政府西迁重庆,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战略性内移,大量文教机构与文化精英汇聚于江津、白沙一带,使该区域成为战时重要的文化聚合区,并逐渐形成得到社会各界广泛认可的“津沙文化区”。江津的白沙坝更与重庆的沙坪坝、北碚的夏坝、成都的华西坝并称为抗战大后方川渝地区的“文化四坝”,为中华民族的抗战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留下了丰厚的物质与精神遗产。

22B68


江津区现存33处抗战遗址,近年已修缮建成白沙镇抗战历史陈列馆等一批文化项目。座谈会前,专家专程调研了夏公馆等抗战遗址。在座谈会上,与会专家提出多项建议: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原所长、清华大学特聘教授王建朗教授强调需要建立学术体系并关注长远贡献;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副会长、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陈谦平提出挖掘江津教育重镇地位;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原所长、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席教授汪朝光建议通过学术与文旅双路径提升品牌影响力;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苏州城市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聘教授高士华提出要系统整理史料并开展国际合作;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黄道炫阐释了抗战文化研究的方法论创新及挖掘“五十三梯”相关历史记忆;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理事、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原院长、南方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教授江沛建议持续性开展学术研讨;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理事、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原院长、新中国史研究院院长、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会长张生教授指出有进一步提升学理化和学术化研究深度;西南大学党委原副书记、中国现代史学会副会长、重庆市历史学会会长、重庆市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潘洵教授从宏观角度提出了“坝子”文化聚落的概念及“保护、传承、融合、协同”的发展路径;西南政法大学新闻学院院长、重庆市重庆史研究会会长蔡斐提出定期举办学术会议、积极运用新媒体传播;江津区党史专家钟治德结合地方研究实践,分享了抗战遗址保护与利用的心得体会。

中共重庆市江津区委宣传部对西南大学在本次活动的全心投入、热情参与、辛勤努力表示衷心感谢,并希望学校能一如既往地支持津沙抗战文化研究阐释和爱国主义教育工作。一直以来,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与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中心十分重视学术研究与社会服务相融合,始终面向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及地方现实需求。此前,学院师生已先后与北碚、璧山、城口、永川、江津、铜梁、合川等区县的档案馆、文旅委、政协文史委等机构展开合作。学院此次与江津区委宣传部的合作,旨在通过高规格的学术研讨,系统梳理和深化津沙文化区的抗战历史研究,为新时代文化强市建设贡献更多学术力量。

另悉,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于10月24-26日举办的第十届抗战大后方研究论坛也受到了学界与大众媒体的广泛关注,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等40多家院校和研究机构的100余位专家学者与会,新华社、新华网、中国新闻社、重庆日报、华龙网、今日头条等媒体纷纷报道,社会反响热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