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5日—26日,第十届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论坛在西南大学成功举办。本届论坛旨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深化学术研究。论坛由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抗日战争研究》编辑部与西南大学主办,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民族学院、西南大学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中心承办,重庆市历史学会、重庆市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研究会、重庆大学历史学系协办。来自全国高校与研究机构的近百名学者齐聚山城,共话抗战大后方历史研究的新进展与新方向。
   
   
   
   
   
    开幕式由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民族学院院长赵国壮教授主持。西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邹芙都教授首先致辞,介绍了西南大学在人文社科领域,特别是抗战大后方研究方面的学科特色与建设成果。他强调,抗战大后方研究已成为学校人文社科的“学术名片”,是传承抗战精神、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平台。
   
   
   
   
    西南大学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中心主任周勇教授介绍了研究中心成立15年来在学术研究、史料整理、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的成果,期待以本次论坛为契机,深化交流合作,推动抗战史研究向纵深发展。
   
   
   
    中国历史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长、《抗日战争研究》执行主编高国荣研究员呼吁学界应继续深化全民族抗战研究,加强对大后方战略作用、社会变迁与文化建设的多维度探讨,推动抗战史研究“再出发”。
   
   
   
   
   
    开幕式上举行了《中国抗战大后方分省研究丛书》新书发布仪式。该丛书为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抗战文化重大专项成果,历时13年编撰完成,包括四川、云南、陕西、宁夏、甘肃、广西六卷,总字数近300万字。
   
   
   
    西南大学出版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发钧介绍了丛书的出版背景与学术价值。他指出,该丛书系统梳理了各省在抗战大后方中的战略地位、政治建设、经济发展与文化变迁,是国家出版基金重点支持项目,也是出版单位服务国家重大主题的又一力作。
   
   
   
    宁夏卷主编、南昌职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天政教授指出,《抗战大后方的宁夏》综合运用多地档案、报刊与地方志等史料,构建了坚实的史料基础。他强调宁夏战略地位关键,尤其在绥西战役中,宁夏军队有力阻击日军西进,保障了西北国际交通线与西北核心区的安全。
    
   
   
   
    甘肃卷主编、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尚季芳教授在随后的发言中,回顾了他自2016年参与本丛书编撰以来的学术历程与深刻体会。他感慨《抗战大后方的甘肃》的撰写过程与个人学术成长紧密交织,并呼吁学界同仁共同拓展青海、新疆、贵州等大后方省份的研究,完善抗战大后方的整体历史图景。
   
   
   
   
   
    第一场主旨报告由赵国壮教授主持。南京大学历史学院陈谦平教授指出中国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不仅牵制了日本陆军主力,更重塑了自身国际地位。他强调,抗战胜利是民族复兴的历史转折点,战时凝聚的国家能力与民族意识,为中国参与构建战后国际新秩序奠定了基础。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席教授汪朝光围绕“十四年抗战的史实还原与史观建构”主题,关注抗战史的书写。他强调要还原从局部到全貌的抗战全过程,并构建融合军事、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的整体史观,以全面理解战争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深远影响。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苏智良教授将视角聚焦于战时人道主义。他以上海难民区为例,通过大量档案与口述史料,还原了在国际友人饶家驹的推动下,中外人士共建“安全区”庇护平民的历史。他呼吁学界应加强对这一“被遗忘的善行”的研究,弘扬其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精神,以完善全民族抗战叙事。
    
   
   
   
    第二场主旨报告由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秘书长士华教授主持。北京大学历史学系黄道炫教授在报告《西南大后方的“下江人”》中,解剖了因战争内迁至西南的东部移民群体。他分析了这一群体在语言、习俗、职业上与本地社会的碰撞与融合,及其对后方经济生态、社会结构乃至政治文化产生的深刻影响,揭示了战争环境下人口流动所引发的社会变迁的复杂性。
   
   
   
   
    南京大学新中国史研究院院长张生教授基于多国档案,探讨了南京大屠杀的日军决策机制、暴行逻辑与个体记忆等关键问题。他强调,未来研究需进一步拓展国际视野,深化对加害者、受害者与第三方见证者的多维考察,并审慎处理历史研究与集体记忆建构之间的关系。
   
   
   
    南方科技大学江沛教授通过对张季鸾与《大公报》“不党、不卖、不私、不盲”办报方针的再审视,探讨了民国时期新闻报刊与政治的密切关系。这项研究深刻反映了民国政治的逻辑与近代中国舆论场的张力。
   
   
   
   
   
    本届论坛入选论文46篇,与会学者围绕“中共抗战”“战时政治”“战时经济与商贸”“战时货币金融”“战时社会与文化”“战时军事和外交”等主题展开深入讨论。
    图14
   
   
   
    在中共抗战研究领域,与会学者讨论了抗战时期华中抗日根据地对敌经济斗争,抗日根据地的“夜哨”,战时中共“据点”的组织系统与运作实态,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教科书编审委员会,统一战线策略与联合政府主张在战后国统区的传播,抗战时期刘荣的党性修养史,战时陕甘宁边区的民族工作,山西抗日根据地传统族田社地管理方式的法制化变迁。
   
   
   
    在战时政治研究方面,学者们探讨了桂林天水行营的设置与国民政府的战略调整,国民党西康省党部的改组与人事纠葛,美英对新疆局势的观察与判断,战时湖北省木炭车运营策略,战时万县海关关区变动,国民政府阻止吴佩孚出任傀儡“元首”事件。
   
   
   
    在战时经济与商贸方面,与会者考察了机器棉纺织业产业政策调整与弊端,战时大后方棉业资源汲取,国民政府购买印度棉花,汉口商人团体的抗日逻辑与展开路径,资源委员会经济研究所的角色演变及运作效能,广西政府军粮征收的纠葛,四川农业开发与钩虫病防治的互动逻辑,国民政府桐油统制权的内部转移,国民政府黄金资源开发中的地方博弈,国民政府查禁敌货的制定、推行及其实施困境,战时招商局的轮运业务,抗战大后方航运网络建设等议题。
   
   
   
    一些学者关注战时货币金融,探讨了华北和陕甘宁抗日根据地货币政策的转型与实践,西康省汉源合作实验区的制度调适与实践困境,晋冀鲁豫根据地金库制度,战时两次外汇平准基金运作得失等内容。
   
   
   
    战时社会与文化,涉及重庆南温泉的空间功能转型与权力景观塑造,川、黔两省呈文控告案件中的民众诉求表达,中国佛教徒抗战的舆论与活动,西南地区的僧道侦查与户口管理,战时云南抗疟委员会,战时中国社会对抗战何时胜利的认知及变化,卢作孚经世历程及身份意识转变,日本兴亚院对华中草药的调查与掠夺策略,战时重庆新闻漫画展的运作等领域。
   
   
   
    在战时军事与外交方面,学者们探讨了1944—1945年重庆知识青年志愿从军运动热潮,枣宜会战后第三战区对大后方的策应作战,敌后国统区内的派系争斗,国民政府关于外商职业团体监管政策的摇摆与抉择,战时美国对重庆炮舰“图图伊拉”号的处置,日军华北特别警备队对中共的秘密战,中德易货贸易的生成逻辑及其实践路径等议题。
   
   
   
   
    闭幕式由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民族学院副院长李晶教授主持。赵国壮院长在致辞中对与会学者表示中心的感谢,他回顾了论坛自2016年发起至今的10年发展历程。他指出,论坛从西部高校轮流主办,逐步发展为全国性、系统性的学术交流平台,推动了大后方研究从地域性课题走向学科体系建设。《抗日战争研究》编辑部王来特副编审总结指出,本届论坛展示了国内学者关于中国人民抗战史,特别是抗战大后方研究的新成果、新进展,回应了当前的理论关切,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准和较强的现实意义。
   
   
   
    
    与会专家学者认为,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历史节点,有必要进行抗战大后方研究的系统性回顾与前瞻性展望,以更宏阔的学术视野与国际视角,完善抗战史研究的学术体系、学科体系与话语体系,推动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在继承与创新中不断迈向新的高度。
    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论坛由《抗日战争研究》编辑部与西南大学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中心联合发起,至今已成功召开10届(2016年西南大学、2017年西北师范大学、2018年广西师范大学、2019年贵州师范大学、2020年四川师范大学、2021年云南大学、2022年陕西师范大学、2023年三峡大学、2024年青海师范大学、2025年西南大学),成为抗日战争史研究领域的知名学术交流平台,对相关历史问题的研究、青年人才的培养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