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中心欢迎您!
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要览 > 最新信息
历史文化学院第一届研究生工作坊顺利举办
发布时间:2018-12-24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抗战大后方研究中心   浏览次数:

  为了进一步提高中心研究生的学术热情与学术创造力,增强博士、硕士的交流对话,提升研究生的研究能力和水平,搭建研究生培养的制度平台,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抗战大后方研究中心和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共同制定了研究生工作坊制度,并于2018年10月发布了“关于举办 2018-2019 年第一期工作坊的通知”。2018年12月22日下午,第一届研究生工作坊如期在中心302会议室开始。

  本次活动邀请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何志明副研究员与重庆工商大学洪富忠副教授作为外校专家前来指导,与刘志英教授、谭刚教授、赵国壮副教授和谢健博士组成专家点评团,对本次工作坊的8篇论文进行精准点评,活动分为上下两半场。

  上半场由陈志刚老师主持,他介绍了中心开展此项活动的根本目的,就是鼓励和支持同学们积极参与学术活动;随后由赵国壮老师发言,他简单回顾了中心的建立和发展历程,说明中心重视研究生培养,尽力为大家提供更好学习条件和环境的初心。接下来,八位老师两两分组分别对四篇专题论文进行点评,重点指出其中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张然的《战时四川制糖技术研发的新模式——以四川省甘蔗试验场为例》,何志明、刘志英老师主要指出其史料使用不够充分,论述中“见物不见人”两个比较明显的问题。高佳博士的《淞沪会战期间中国空军的空中轰炸与中美两国的因应》一文,洪富忠、谭刚老师则强调了语言使用的规范性和严谨性等问题。另外,结论部分缺乏深刻理论分析,还需要总结提升。林坤的《全面抗战时期蒋介石越级指挥的再思考》,何志明老师和谢健老师指出,同样也存在史料使用有限、语言表达不规范、有明显的情感偏向等问题。程亚运博士的《日军对大后方自流井的战略轰炸》,洪富忠、赵国壮老师对文章的标题、摘要、结论部分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强调应该利用更多的中文资料突出被轰炸过后的人员和财产损失情况。在接下来的综合讨论环节中,赵埜均、杨宇翔和陈志刚三位老师也分别表达了对这四篇文章的看法,给同学们提供了更多的参考。

  中场休息后,下半场由杨宇翔老师主持。下半场为《北碚抗战史》专场,四位同学先后报告关于《北碚抗战史》部分章节的资料收集情况,每位同学报告后由点评专家给出指导意见。郝元青的《民族危机下的乡村建设运动》从选题缘由、资料收集等方面进行了汇报,提出自己对于时间断限上的疑惑。何志明、谢健两位老师对此做出了解答,此外,他们还重点指出了收集资料时要注意取舍以及标注清楚页码的问题。林坤的《北碚战时地位的初步形象》,在简单的汇报后,刘志英老师重点就“陪都的陪都”一节的标题与纲目内容的关联性问题提出了质疑。刘小苑的《北碚地方政府开展的抗战动员》和朱明钰的《战时北碚经济的发展:财政金融》,针对搜集到的史料与当前框架结构冲突的问题,何志明、谭刚、洪富忠、赵国壮四位点评老师们指出,一是资料的收集要注重方法,不能全篇照搬,何志明老师认为可以重点搜集史料中的典型案例、数字、总结、评价等部分;二是不必拘泥于初期拟定的框架,完全可以根据资料的收集情况,做出合理的修改。

  本次活动的最后环节,由刘志英老师做总结发言。首先,刘老师高度肯定举办工作坊的重要意义,是中心学术交流活动进一步制度化、规划化的表现,不仅学术氛围浓厚而且洋溢着激情与梦想。其次,对本次活动同学们投稿数量不多与参与度不高的情况也表达了遗憾,鼓励大家以后要多多参与,珍惜学院和中心提供的机会;最后,刘老师结合本次活动收到的论文,指出同学们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逻辑不清、问题意识不够、学术规范缺乏、语言表达能力较弱等,希望大家以后要多读、多看、多听、多写、多交流,努力提升自己的论文写作和学术研究水平。

  本次活动在中心领导的指导和关心下,在各位老师和同学们的积极参与中顺利结束。中心希望本次未能入选的同学继续完善自己的作品,同时也希望更多同学踊跃投稿,积极参与20194月的第二届工作坊。

西南大学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中心

西南大学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

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2018年12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