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中心欢迎您!
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沙龙
中心举行第74次史学沙龙讲座:中共制度史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发布时间:2018-12-23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抗战大后方研究中心   浏览次数:

2018年12月22日晚,中心邀请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何志明副研究员做客中心第74次沙龙活动,本次讲座的主题是“中共制度史研究的回顾与思考”。本次活动由陈志刚副教授主持,杨宇翔等历史文化学院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师生约60余人参加。

首先,主持人简单介绍了何志明老师的学术经历与当前的主要研究情况,何老师一直致力于中共制度史特别是组织史的研究,取得了诸多的研究成果。随后陈老师又以近几年兴起的“新革命史”研究范式对传统革命史研究的反思与推进为切入点,引出本次的讲座主题。

接下来何志明老师开始他的讲座,他先是阐释了“新革命史”研究范式与学界对此的相关讨论,认为相对于传统中共党史的研究,“新革命史”具有运用史料多元、积极借鉴其它学科研究理论与方法等特点。对于中共制度史的定义,他认为,狭义地可以理解为中国共产党自身制度建设的历史;广义而言,中共制度史还包括中共主导的国家制度建设的历史,包括制度理念、制度本体、制度建设以及制度实践等基本内容。在他看来,中共组织制度史是理解制度史的一把钥匙。总之,“新革命史”的提出,推动了中共制度史研究的进一步深化,使后者摆脱了原有“政策-效果”模式的束缚,对制度的缘起、建构、运作以及嬗变赋予了新的活力和意义 。

其次,何老师介绍了中共制度史的“国内研究”和“国外研究”以及自己的“一些思考”。对于国内的研究状况,他划分了五个大的阶段,并分别概括了每个时期的特征。分别是:早期的研究,强调史实的描述,研究的色彩较弱;抗战时期的研究,侧重资料的整理与归纳;新中国成立后至1979年,学术受意识形态严重影响;改革开放后到2000年左右,主要是各地出现了党史资料整理的热潮,出版了大型的《革命历史文件汇集》和《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2000年到今天,制度史的研究更加注重制度的实际运作,而不仅仅是讨论制度的沿革问题。

至于国外的研究,依照时代的变迁,何老师总结了海外研究主要使用的三种范式,即“集权主义范式”“社会革命范式”与“地方与文化精英互动”,且侧重于政治史和组织史领域;同时介绍了每种范式的代表人物与著作,特别强调了海外比较研究的叙述框架、区域研究取向与日本学界对中共制度史的关注。

最后何老师结合自己的研究谈了几点思考,一是要重视制度史研究对象的变与常、二是指出中共制度史研究“见物不见人”的问题,并认为深化中共制度史研究的进路是“见物又见人”。

随后,陈老师对讲座的内容做了简单的总结,并指出何老师的研究理路与方法,包括写作技巧和逻辑,都有一定的示范性和借鉴意义,希望同学们积极向何老师请教学习。在提问交流环节,在座的各位老师和同学就“国际共运与中国革命的关系”“制度史的内涵与外延”“口述资料的准确真实性”等问题,向何老师请教与交流,得到了何老师的悉心的解答,本次活动在积极热烈的讨论中圆满结束。


西南大学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中心

西南大学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

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2018年12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