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中心欢迎您!
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沙龙
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中心举行第71次沙龙活动
发布时间:2018-11-17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抗战大后方研究中心   浏览次数:

               

  2018年11月15日19:00——21:00,中心新进教师赵埜均博士,在302会议室做了题为“北洋时期中央政府的国会——兼谈台湾地区的民国史研究”的讲座。本次沙龙活动由陈志刚老师主持,中心师生40余人参加。

                                                            

  首先,陈志刚老师简单地介绍了主讲人赵博士的求学经历和目前的主要研究领域及相关的学术成果,加深大家对新老师的认识。陈老师以自己关于民初政治,特别是对国会政治的认识,引入本次沙龙活动的主题。

  简单的自我介绍后,赵老师开始了他的讲座。此次讲座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第一部分为“最后的国会:两次直奉战争间的国会、政府与军事实力派”;第二部分,政府中的国会:国会在中华民国政府体制中的位置;最后一部分杂谈:“台湾地区的中华民国史研究”。在第一部分的报告中,赵老师首先谈了自己对军阀的看法。在他看来,更倾向于使用“军事实力派”这个词,这在学界也达成了一定的共识。尔后,他分析了两次直奉战争时各派力量的斗争、合作,从而形成了当时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这对各派力量的消长有直接影响,进而导致不同的地方实力派甚至派系内部不同政治人物掌握中央政府的权力,并与当时的其他力量进行了合法性的斗争,而国会在其中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直至1924年北京政变后,预示着近代中国“国会政治”必然走向失败的命运。

 

   那么北洋时期的国会到底在政府体制中处于什么地位,发挥了多大的作用?赵老师在大量的史料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尽管《临时约法》中规定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三权分立,但在当时的实际政治运行过程中,往往是立法权和行政权相互制衡和争夺,而司法权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以至于到后来立法权越来越大,引起各实力派的觊觎并相应地导致其他力量的抗议和反对。换言之,民国初期的国会政治,制度安排和实际运行其实是脱节的,无论当时的北洋军阀政府,还是孙中山的南方政权都在利用国会为自己的政权寻求合法性,这和孟德斯鸠三权分立学说的本意是有较大差异的。

 在最后一部分中,赵老师主要给我们分享了台湾地区的民国史研究状况,介绍了台湾著名的学术研究机构及其资料保存情况、研究人员、研究领域(外交史、抗战史、概念史、新文化史)及成果,包括他们使用的研究方法、理论、模式、视角等。研究机构如“中央”研究院、“国史馆”、国民党党史委员会、台湾大学、政治大学等,各类研究人员也是从事着诸多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一系列在国际上获得认可的重要成果。

       在提问环节中,三位同学分别就自己对本次主题讲座的理解,并结合自己的兴趣和现时学习情况向赵老师提问,分享自己的所得所思,并得到了赵老师的热情解答。

总之,赵埜均老师的讲座既对学界已有研究成果进行了回顾和总结,更分享了自己的见解与思考,其严谨的学术研究态度和诙谐幽默的语言风格更是给在座的师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

 

                                                                                                                

西南大学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中心

西南大学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

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2018年11月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