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中心欢迎您!
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沙龙
中心举办第60次学术沙龙活动
发布时间:2018-03-18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抗战大后方研究中心 张海滨   浏览次数:

2018年3月17日下午,中心第60次学术沙龙活动成功举行。此次活动的主题为“历史书写中的7个W——以南京大屠杀史书写为例”,中心特别邀请到南京大学历史学院院长张生教授担任主讲嘉宾,中心常务副主任潘洵教授担任活动主持人。重庆大学文学与新闻传媒学院副院长张瑾教授、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刘志英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张朝晖副教授、重庆工商大学洪富忠副教授、西南政法大学耿密老师、中国乡村建设学院李军老师、中心陈志刚老师等师生共计40余人参加了本次沙龙。

在活动中张生教授主要围绕历史书写这一重要问题提出了他的思考和认识,他指出:历史的书写过程中需要注意七个“关节”——即“对谁来书写、写什么、空间、时间、如何书写、为什么、为谁书写”,这七个“关节”的英语单词中均有“W”,因此称其为“七个‘W’”。张生教授随后以“七个‘W’”与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书写问题进行审视和解读,并向与会者分享了自身的学术感悟。

张生教授认为,以“七个‘W’”来书写南京大屠杀历史,需要注意:

第一,Who,即“谁来书写”。历史的主体和书写者有很多,南京大屠杀史的书写者除了具有传统的才、学、识、德等素质之外,还应具有非凡的眼光和国际性的视野。

第二,What,史学书写到底要写什么。南京大屠杀史研究所依据资料的不断涌现、知识的储备影响“可以写什么,可能写什么”,解决好这个问题,对中国的南京大屠杀史研究进一步拓展空间,具有重要意义。张生教授认为,应该优先解决南京大屠杀史中的“侵占南京日军部队研究、国民政府守军研究、大屠杀前后南京局面研究”等几大方面问题。

第三,Where,在何处,历史书写的空间因素。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中,空间因素十分重要。历史的空间与现实的空间结合、有形的空间与无形的意识相结合,使“空间获得了政治价值和意识形态属性”,从而推动南京大屠杀纵深研究。

第四,When,历史书写中的“时间”。张生教授认为,南京大屠杀中,每一个时点的事件,都蕴藏着重要的信息,要使时间在研究中“实体化”和场景中“具体化”,这样就可以使它具有“历史的温度”。

第五,How,如何书写。历史书写的各种理论、范式、路径本质上是书写立场和方式的不同,张生教授从第三方角度切入,解构了南京大屠杀史书写的历史导向问题。

第六,Why,为什么。南京大屠杀史书写中原因的解释,其中未提及或研究未开发的,不等于没有。

第七,For Whom,为谁书写。这是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中最沉重的问题。张生教授认为,南京大屠杀史的书写,是为人类的和平及历史的真相而书写。

沙龙活动最后,在场同学纷纷以自身的学术研究体验与张教授进行交流互动。张教授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一一予以耐心解答,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全场气氛热烈,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

(供稿:张海滨;审核:杨宇翔)     

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西南大学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

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中心     

2018年3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