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1日10:30,西南大学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中心在302会议室成功举办第143次学术沙龙活动。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副所长朱浒教授为大家带来了题为“历史政治学脉络下的国家与革命——《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再认识”的主题讲座。本次讲座由历史文化学院院长赵国壮教授主持,近30余名师生参与了讲座。

讲座伊始,朱浒教授指出历史研究如何理解和运用历史政治学路径的问题,认为历史政治学路径不仅是为政治学研究提供新范式,也可以为历史学研究提供新视角。随之,朱教授带出了讲座的主题:毛泽东在主要阐述革命政治的文章中,为何要谈及如此多的历史内容呢?对此就需要具体分析毛泽东写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背景。朱浒教授从国家认同的历史基础、农民战争的历史发展动力以及共产党领导革命的历史逻辑三部分内容出发对《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这本著作进行历史政治视野下的再分析。朱浒教授认为国家认同的历史基础是理解中国革命的关键一环,它不仅关乎民族情感的凝聚,还深刻影响着革命道路的选择。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通过对中国历史的梳理,强调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特征,击碎了国内外面临的现实威胁,从而奠定了国家认同的历史根基,为如何把握革命中的共同国家、共同民族提供历史理论依据。紧接着,朱浒教授阐述了农民战争作为历史发展动力的重要性。他指出,农民阶级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是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而农民战争的爆发往往反映了封建社会的深刻矛盾。毛泽东在分析中国革命时,特别重视农民问题,认为只有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才能赢得广大农民的支持,进而推动革命的胜利。朱浒教授还强调了共产党领导革命的历史逻辑。他认为,《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对两半社会定性的阐释明确了中国革命的阶段和任务。通过这三部分内容的深入分析,朱浒教授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更加立体、多维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最后,朱浒教授认为历史政治学的实践取向应包含两种面向:一是查证重大现实政治问题的历史渊源与历史性因果关系;另一面向是历史观造就理解重大现实政治问题的格局与思路。

在互动交流环节,刘志英老师对讲座中“农民是革命的主力”这一观点深表认同。认为在革命时期,各阶级都在变革,资产阶级的乡村建设派在乡村地区发动了乡村建设运动,为何农民不跟资产阶级走,而选择跟共产党闹革命?根本原因在于共产党发动的土地改革解决了农民最根本、关切的土地问题。谭刚老师、陈志刚老师和在场同学也与主讲人朱浒教授就本次讲座的主题与内容进行了热切地交流,最后在主持人赵国壮院长精彩的总结后,本次学术沙龙活动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