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中心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沙龙 > 正文
抗战大后方研究中心第140次学术沙龙活动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5-07-10 来源: 作者:   浏览次数:

      2025年5月12日19:00,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郭黎鹏老师在西南大学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中心302会议室做了题为“中俄伊犁交涉时清朝议约政务运作的嬗变”的主题讲座。本次讲座由历史文化学院谭刚教授主持,近30余名师生参与了讲座。

   讲座伊始,郭黎鹏老师点明了选题缘由:对于中俄伊犁交涉问题,既有研究目光聚焦于崇厚、曾纪泽两人,而对该时期清朝其他机构在议约时的作用有所忽视。随之,郭老师留下疑虑,即当崇厚擅自签约后,清廷如何应对曾纪泽在国外议约谈判时的风险?对此就需要分析中俄伊犁交涉时期清朝议约政务运作问题,即对外议约时政务制定到执行的过程展开论述。随后,郭老师以清廷运用电报传递信息信息和全权代表议约制度为切入点,梳理了中俄伊犁交涉时清政府处理下政务的流程,分析了总理衙门、议约官员的权力变化,加深其对清朝政务议约时政务运作过程变迁的理解,从而形成对清政府因应外来侵略方式的综合认知。同时,郭老师关注到崇厚、曾纪泽对俄议约时清政府处理政务的不同流程和清廷总理衙门的作用变化,并考察了全权大臣身份差异与信息传递频率之间的内在关联。此外,郭黎鹏老师整合研究过程,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总结:在中外交涉的过程中,清廷致力于及时获得前线的信息,保障命令其命令迅速贯彻下去,对电报的大规模运用使清廷和议约官员迅速联络成为可能,而在清朝官员谈判结束后再任命全权大臣更是确保对相关条款的认可。他指出,当清朝议约政务运作发生变迁后,一些弊端随之出现。其一是清朝议约官员与统治者联络时信息中转环节太多,其二是议约官员的责任与权力不对等。最后,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深入剖析,郭老师得出了深刻思考:在具体开展研究的过程中,不应把政治事件本身视为完全独立的研究对象,而需要探讨事件背后的结构性因素,深入监视那些主导性研究的问题意识及其可能存在的认识误区,以便找出进一步前进的可靠方向。

   在评议互动环节,华东师范大学李文杰教授对郭老师汇报的内容作了细致的评议,他认为清廷逐渐运用电报技术替代奏折上谕是奏折在新技术条件下的运用,中外文书传递的过程涉及中外交涉的方方面面,值得我们进行深入探究。谭刚教授、陈志刚副教授、马振波老师和吕珊珊也围绕“电报与议约政务”这一议题,与郭黎鹏老师进行了交流。现场同学就“电报技术的保密性与清廷议约政务制度的变化”等问题踊跃提问,郭黎鹏老师也都一一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解答。最后,谭刚教授对本次讲座做了精彩的总结。在热烈的讨论后,本次学术沙龙活动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