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9日下午,西南大学抗战大后方研究中心在302会议室成功举办第138次学术沙龙活动。苏州城市学院特聘教授高士华应邀为同学们带来了题为“抗战胜利八十周年与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的新边疆”的主题讲座。本次讲座由西南大学党委副书记潘洵教授主持,近40名师生参与活动。

在本次讲座中,高士华教授主要以“抗战胜利八十周年与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的新边疆”为主题,围绕“‘抗战大后方’研究的时间界定”“‘抗战大后方’区域研究的空间维度”“‘抗战大后方’的性质”以及“‘抗战大后方’对战争的贡献”四个方面展开。讲座伊始,高士华教授指出,目前抗战大后方研究常运用大历史观的视角,但也要注意使用新材料研究老问题已不易把握,如何打开时空中的视野?成为目前开展抗战大后方研究亟需解决的问题。高士华老教授出抗战大后方整体研究时间的起点应从1931年9月18日卢沟桥事变之后开始。另外,高士华教授关注到如何划定陕甘宁边区在大后方中的范围这一问题。高士华教授以大后方的地域范围为线索,串联起大后方腹地内外交错、横纵延伸的区域互动。

同时,高士华教授强调,不能将大后方视为国统区的管辖范围,大后方区域中,除有国民党控制的区域外,还有中国共产党控制的范围。应更加注重大后方区域内部也有前线与后方之分的问题。随后,其对“‘抗战大后方’的性质”展开细致的分析,认为大后方具有战前战后建设经验互鉴的连续性、不同军队属性对战争体验不同的差异性以及大后方内部中心区域不用借助外力也能自然发生变化的主体性的特点。高士华教授通过细致的分析,阐述了自己的相关看法,为大家带来全新的思考。最后,高士华教授探究了“‘抗战大后方’”对战争的贡献,以战前战后的社会变化与人口迁徙为例,强调要将大后方研究的区域史视角转化为整体史视角,把握宏观视野中的微观切入。

在互动环节,主持人就此次讲座做了精彩总结。潘洵教授认为高教授的讲座为大后方未来研究提供方向性指导和研究思路的启发。潘洵教授指出大后方研究的新边疆是未来研究的新视野、新领域,涵盖时间与空间、历史与现实、国内与国际、关系与性质。现场师生踊跃发言,就“从历史角度拓展、把握大后方历史话语”“如何把大后方研究做深”等问题与高士华教授进行了交流与讨论。最后在热烈的掌声中,本次学术沙龙活动圆满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