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中心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沙龙 > 正文
“博学于文,行己有耻” ——陈宝良教授做客中心第62次学术沙龙
发布时间:2018-04-11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抗战大后方研究中心 朱明钰   浏览次数:

4月10日晚,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中心邀请到我国知名明史专家、历史文化学院陈宝良教授做客中心第62期学术沙龙活动。本次沙龙活动的主题为“从士大夫到知识人——明清以来的知识转型与知识人社会”,中心谭刚老师主持了沙龙,赵国壮老师、陈安民老师、陈莹老师、李军老师等校内外50多名师生共同参与了本次沙龙。

在讲座之初,陈宝良老师对自己的治学经历作了简单回顾。他说,早期对文人结社问题的兴趣引发他关注到明代学术思潮的变化和文化思潮;在通过此二种思潮来考察整个明朝文化动态变迁的纵向研究中,生员问题又引起了他的关注,士大夫的下层——士——由此进入了陈老师的研究视野,进而开启了他对明代士大夫的研究。现今,基于自身业已积累的对明代士大夫问题的相关研究成果,并受余英时先生提出的“知识人”概念及“社会流动”、“知识考古学”等理论的影响,陈宝良老师又关注到了明清以来知识转型及知识人社会的形成问题,这也正是此次讲座的主题。

围绕着该主题,陈宝良老师从“知识的产生、传播与消费、知识扩张与知识转型、士大夫社会、知识人社会”等几个方面展开了讲述。

首先,陈宝良老师就“士大夫”与“知识人”这两个概念进行了界定及辨析。陈老师指出,士大夫主要是指获得一定科名的读书人,而知识人(intellectuels)一词是由俄国的知识阶层(inteligentsia)一词演变而来,并由日本传入中国。明清的知识人包括士大夫、“失职之士”、职业技能知识占有者等知识创造者。

随后,陈宝良老师从知识社会史的角度回顾了明代知识的生产、传播与消费等历史概况,并归纳了明代知识扩张与转型的趋势。他认为明代的知识转型与扩张具有三教经典知识的合流、理学的衰微与经学的复兴、经世实用知识的崛起、自然知识的兴盛、人伦日用即道等五大重要特征。

再次,陈宝良老师对“士大夫”社会与“知识人”社会的特征作了简单爬梳与归纳。通过分析,他认为“士大夫”社会即以科举考试为基础的具有流动性的科举社会;而在“知识人”社会中,知识人的群体不断壮大,知识人之间的互动逐渐加强,职业精神开始崛起,知识人的角色也有所转换——从社会的批评者、领导者转变成专业知识的创造者与传播者。

最后,陈老师结合其治学经历向在座师生强调说:“中国的知识体系有两大传统,我们常常只重视知识传统而忽略了工匠传统,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当将工匠传统纳入研究视野”。这引起了在座师生广泛共鸣。

在交流环节中,与会师生就“内在转型与冲击回应模式”“知识转型的动因”等问题与陈宝良老师进行了互动交流,陈老师针对性地予以一一回应,全场气氛热烈,本次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

(供稿:朱明钰;审稿:杨宇翔)

西南大学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中心

西南大学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

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2018年4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