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5日,北京大学经济史学系主任周建波教授应邀于中心302会议室进行了题为“东亚同文书院对华调查资料的整理与研究”的学术沙龙。本场沙龙活动由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刘志英教授主持。
沙龙活动开始之前,刘志英教授为大家热情地介绍了周建波教授,周教授是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经济史学系主任,北京大学社会经济史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中国经济思想史、管理思想史研究。刘志英教授期望通过此次沙龙,能够帮助在座的各位同学拓展学术视野,并从中探视到一个课题从选题到申报的曲折历程。
讲座过程中,周建波教授首先扼要地介绍了东亚同文书院的背景。东亚同文书院是日本东亚同文会1900年至1945年在上海建立的一所海外大学,以商科为中心,旨在培养“中国通”。东亚同文书院先后派遣了5000余名学生对中国大部分省区进行了广泛调查,这些调查资料一方面为后来的日本侵华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情报,给中国造成了巨大危害;但另一方面也客观记录了中国近代化过程中各地经济、政治、文化变迁等诸多细节,是研究20世纪上半叶中国现代化进程以及研究民国史、经济史、社会史、民族史等极为重要的资料。
周教授讲述了目前国内国际对于东亚同文书院的研究情况以及不足之处。就目前的国内研究状况来看,对东亚同文书院调查资料深入分析、研究不多,以及利用书院调查资料进行量化分析的深度研究严重不足。其中武汉大学冯天瑜教授及其团队对东亚同文书院的调查资料工作尤为突出,先后出版了《东亚同文书院中国调查手稿丛刊》、《上海东亚同文书院大旅行记录》、《东亚同文书院中国调查资料选译》等等。周建波、张亚光等编译的《东亚同文书院对华调查资料选译(金融卷,1927–1943)》,是东亚同文书院研究领域最新的成果著作。国际方面,美国佐治亚州立大学任达教授立足于列国对华教育比较的视角来研究东亚同文书院,哈佛大学傅高义教授则立足于全球化、国际政治的视角看待东亚同文书院的成立。总体来看,国际学者研究的宏观感强,国际化视野突出。
周教授谈到了“东亚同文书院对华调查资料的整理与研究”的选题与研究意义以及该课题将要讨论的重点难点问题。目前东亚同文书院后期(1944—1945年)的资料还没有出版,因此搜集、整理与研究大有可为。搜集整理有关东亚同文书院的资料可以进一步展开对国家能力的探讨与研究,尤其是对鸦片战争以来整个中国工业化进程的研究,进而对中日两国以工业化为中心的现代化比较研究大有裨益。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利用东亚同文书院调查资料展开20世纪上半叶中国工业化进程的研究,大有可为。总之,东亚同文书院调查宏观性强,侧重中国卷入经济全球化大潮后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嬗变历程,对新经济的成长、旧经济向新经济的转型有深刻的揭示,更能反映以工业化为核心的中国经济现代化发展进程和规律。
问答环节。周教授就史料查寻、课题申报等诸多问题与中心老师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本次沙龙活动内容详实,旁征博引,充分展示了课题视角的选择与其历史价值的挖掘,为在场师生今后在课题申报上,如何选题、如何撰写,如何提升深化提供了重要借鉴。沙龙活动取得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