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西南大学
“2020年中国近现代史学术工作坊”成功举办
2020年10月17-18日,由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与南开大学历史学院联合主办、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承办的“2020年中国近现代史学术工作坊”在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七楼学术报告厅隆重召开。来自南开大学、西南大学的21位学者以及30余位博硕士研究生参与了本次会议。
会议开幕式由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赵国壮教授主持。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邹芙都教授、南开大学历史学院院长江沛教授分别致辞。邹芙都教授对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各位老师的到来表示由衷的欢迎,简要地介绍了学院建设情况以及主要研究方向。江沛教授从本次工作坊的缘起说起,并就南开大学近年来的发展情况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希望以此为起点,期待双方能够建立起更加密切的合作与交流。
本次工作坊参会论文共计14篇,根据各位学者提交的论文选题,分为四个专场进行报告、评论。每场除设报告人、点评人外,另设总点评人与自由讨论时间,进行充分讨论的同时加深彼此了解。
第一场由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张展博士主持,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刘志英教授任总点评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郭宁博士以1942年刘少奇入鲁与中共山东根据地领导结构的调整为题,重点探讨刘少奇党内斗争理论在山东的实践,其拉开了山东领导格局大调整的序幕,推动了山东军区的建立,并为在山东推行一元化领导创造了条件。马思宇博士则从中共党团制度的演进考察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围绕国统区群众运动所产生的斗争与合作。赵国壮教授通过研究大后方资源型行业与对日战争的关系,提出大后方资源型行业涵养了抗战经济力,其与军事力、政治力、外交力等一起组成了中国抗战合力。
第二场由南开大学历史学院马思宇博士主持,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谭刚教授任总点评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张岩博士以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黄河治理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在国家失位情况下,地方精英人士在治黄问题上的作为。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谢健博士通过对抗战时期璧山县的考察,发现在乡村警察制度不完备的背景下,乡村政权承担了维持社会治安、协助司法、调解人民纠纷等诸多职能,这些职能凸显了乡镇政权的社会治理属性。西南大学乡村建设学院李军助理研究员则通过还原嘉陵江三峡地区盗匪问题,集中考察了社会转型时期社会治理状况的变化及其影响。
第三场由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陈志刚副教授主持,西南大学党委副书记、潘洵教授任总点评人。江沛教授以抗战时期中国沦陷区城市民众的战争观为考察对象,从民族国家与人性两个视角切入,以近年出版的战时长春、北平、上海、宁波四部日记为样本,分析战时普通民众的民族——国家观念、战争评价、日伪认知等。谭刚教授通过考察抗战时期旅渝“下江人”身份争议与观念冲突,指出其既是战时区域人口流动的结果,也是“下江人”地方意识与国家观念相互纠缠的表现。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马振波博士从战后上海轮船业对善后救济物资转运权以及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水上运输大队营运权的争夺,揭示了上海市轮船业维护战后航权行动的复杂面貌及其背后动因。南开大学历史学院贺江枫副教授围绕1934年开滦五矿罢工与中、日、英三方的因应展开论述,进而管窥冀东非武装区社会秩序沦陷的内在逻辑。
第四场由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赵埜均博士主持,江沛教授任总点评人。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左春梅博士以1932-1933年日本陆军热河及关内作战策略为题,从日本视角出发揭示了热河—关内作战的内部关联性及对此后华北地区的影响。张展博士重点探讨卢沟桥事变到徐州会战之前,日军应对持久战的战略策划。西南大学杨宇翔博士主要考察了济南惨案后日本在外交官对排日运动的认识,进而探讨日本外务省对排日运动的应对策略。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高佳博士以1937年日军轰炸南京与美中日等国的多重博弈为题,重点考察了美、中、日第三国围绕轰炸问题对日交涉的历程。
在闭幕式环节上,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陈志刚副教授、南开大学历史学院贺江枫副教授分别作了小结。陈志刚副教授认为本次工作坊所提交的论文选题广泛、视角新颖,体现了目前学术界对抗战史研究的极大参与度与学术热情。贺江枫副教授首先感谢西南大学的邀请,肯定了本次工作坊会议的重要意义,增强了华北抗战史与西南抗战史研究团队之间的学术联系,实属一次优良的学习与展示机会。
西南大学党委副书记、西南大学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潘洵教授进行了会议的最终总结。首先,潘教授表达了感激之情,南开大学江沛院长等6位学者莅临西南大学,经过两天的学术活动,加深了两个学院之间的联系;其次,潘教授强调了举办工作坊的意义,与东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的学术活动较少,小型且深入的学术交流活动更显稀少,举办此次工作坊,搭建一个学术交流平台,借此深化对抗日战争史的认识,进一步拓展学术视野,同时,就西南地区而言,学者关注的重点在抗战大后方,目前研究业已发展到一定程度,受限明显,希望能通过开展学术研讨会深化对于抗战时期大后方、沦陷区、根据地三块政治版图之间的互动关系的认识,进一步拓展西部学者的学术视野,从而激发学术新思想、新认识,共同推进学术发展;最后,潘教授坦露了殷切期盼,希望各位青年老师和同学们能够从此次研讨会中,汲取力量,反思差距,努力进取,学有所用,找到未来自身发展的方向,共同为推进抗战史研究贡献一份绵薄之力!
最后至此,本次会议所有嘉宾发言结束,活动取得圆满成功。